广州河南村在哪里?广州的河南村有什么好?
”从报纸上的报道来看,广州的河南村是广州市天河区的棠下村,那里住了非常多的河南人。
广州有个河南村,就叫棠下村,天下河南人是一家!也就是说,广州天河区的棠下村,在河南人眼中就称之为河南村。其实,广州市天河区的棠下村开的士的河南人,把棠下村称为河南村。一旦走进棠下这个城中村,就能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河南气息和味道:“烩面包子胡辣汤唻!“恁娘俩儿在哪儿弄啥类?“天快歇(黑)咧,回家喝汤喽!再加上沿街的河南风味小吃店里不时传出:“刘大哥讲话理太偏,谁说女子不如男…”
一下子就把人搞糊涂了,河南还是广州?让人很难想象这里真会是广州。一个村子压缩了相距千里以外的一个河南省,妙趣横生,天下河南人是一家噢。有上万名跑出租、修电器、开饭馆等做各种生意的河南籍商人聚集在棠下这个小小的村子,拖家带口,从而就有几万名河南人汇聚在这里,在外人眼中让广州棠下这个典型的城中村成了河南村。在棠下这里,很有吸引力的是正宗的河南豆腐花、胡辣汤。那么,广州棠下河南村是怎么样形成的呢?广州河南村的形成最早要追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,那个时候,一些从河南周口、许昌、驻马店前来广州淘金的第一批农民,选择了当时偏僻又便宜的棠下村落脚,在附近寻找工作机会,逐渐形成了以开出租车为主的群体。因为出租车生意好,渐渐的,大家就不断地从老家带来亲戚朋友加盟,日积月累,越来越多的河南老乡便来到棠下村,大家一起讨生活,一起过日子,便形成了以说河南话为主的人比说粤语的人还多的局面。目前,在广州的外地出租车司机中,还是以河南人居多,他们大部分人聚集于天河区棠下。棠下,也因此成为广州有名的“的士村”、“河南村”。据了解,2002~2003年是棠下河南籍司机数量快速增长的时期。那时棠下的出租车至少有1500辆左右,是最鼎盛的时期。一辆出租车要上白班和夜班,需要两名司机,而每个司机带着老婆和两个孩子,那就是意味着,一辆出租车有八个河南人。司机来源主要是河南周口市,以扶沟和西华县为主,当然,还有来自许昌和驻马店的人。白天,男人们外出开车,妇女们就在棠下村做点手工、餐饭、小生意等,赚点外快补贴家用。在这里,以烩面为主的河南饭店随处可见,电器修理部、二手家具回收店等等几乎都是河南人开的。随着时间推移,棠下村逐渐形成了河南人的生活圈。河南话成为棠下的主流方言,特别是梅园一带,巷子里传来的都是河南话,名副其实的河南村啊!一进入寒暑假,这个村子还会增加一些小村民,他们是被称为留守儿童的孩子们,就会从河南老家的村子来到棠下这个“河南村”,过上和爸爸妈妈短暂的团聚生活。由于广州的生活成本高,尤其是上学费用高,许多孩子即便是在广州长到六岁,还是要回河南老家上学。每年随着季节的变化,他们如同不停迁徙的候鸟,不停地来回于广州与河南老家之间,迁徙着。尤其是靠近棠德南路一带,狭窄的楼间过道里,到处奔跑着说河南话的孩子。如同这些河南孩子一样,棠下村里的河南大人们最终还是要回河南老家的,每天如同匆匆过客,穿梭于广州的大街小巷。在这里,即便天天说着河南话,吃着河南菜,然而,棠下村依然只是广州的河南村,而河南的那个村落里的家才是他们最终真正的归宿。广州的河南村有什么好?清楚了吧!至少可以在这里了解河南人的生活,学说河南话,吃河南饭—以胡辣汤为代表,坐河南的哥的的士…
”广州、深圳、东莞这些以外来工作人口的城市,河南人很多的!其中广州棠下村、棠德村,这里被叫做“河南村”。大部分开的士车的河南人都聚居在这里。希望能帮到你~
距河南1500公里的广东,有320万河南人,省会广州市是大部分河南人到广东的第一站,而位于广州天河区的棠下村,则是河南人最喜欢的落脚点。这个方圆6公里的都市村庄,被人称为“岭南第一村”,也是远近闻名的“河南村”。广州每两个出租车司机中,便有一个是河南人,而这些河南人,大多集聚生活在广州“棠下”。人们在这里喝胡辣汤、吃烩面,唱豫剧,讲河南话,男人开出租,女人做手工,俨然把老家河南的一切都搬了过来。广州为啥会有个“河南村”?村里的河南人是如何生活的?“河南村”的未来会怎样?针对这些问题,一起来瞧瞧!广州最早醒来的村庄
八成都是河南人
“老板,一碗胡辣汤,三根油条,再来个菜角…”
“好嘞…今儿生意咋样?“还中。凌晨四点半,整个广州都还沉浸在睡梦之中,位于天河区棠下村的富乐祥胡辣汤店却灯火通明。你别以为他们这是刚准备营业,实际上,还有三个小时,他们就要打烊了。店门口两张四方桌,红色的塑料高凳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异常显眼,三三两两的食客个个儿操着一口地道的河南话:“噫~,今天晚上可以,跑了个大单…”,“唉!我今天不中,白忙活了一晚上。三十平米的门店,从昨天下午五点至此,已经迎来送往一整夜了。这家店的营业时间和一般饭店不同,下午五点到早上七点。这么诡异的营业时间,生意却异常火爆,6个工人十多个小时,几乎闲不下来。而造成这种现象的,正是一群开夜班的出租车司机,而这些司机,大多来自河南。2016年伊始,《广州日报》曾用两个版面报道《广州的哥村:全城最早苏醒的地方河南人占8成》,9月光明网也发表《探秘广州棠下“滴滴村”:聚集上万名河南司机》。如果你到广东省会广州,你会发现每两个出租车司机里,就有一个河南人。凌晨四点,是广州出租车交接班的高峰时间。不同于篮球明星科比“你看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”的勤奋努力;也不同于日本作家川端康成“凌晨四点钟,看到海棠花未眠”中的生活美学。对于这些司机而言,凌晨四点,那是一夜的艰辛。这些出租车司机的另外一个交接班高峰期是下午5点左右,在棠下村外的科韵路和棠德南路。每到这个时候,你都能看到长龙般等待换班的出租车。寻根溯源,天河棠下村这个“河南村”,并非一天造就的,最早要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。改革开放伊始,沉闷已久的人们纷纷外出淘金,周口市西华县红花镇打进楼村的金全新也是其中的一员。在校长职位之余,初尝贩卖树苗的甜头后,他愈发想要去外面挣大钱。1992年,母亲去世再也没有人能阻拦他,他放下十年校长之位,前往厦门的老乡处寻求商机。那时的商机,就是开出租。和那些开租车的老乡不同,金全新到厦门两个月后就决定买一辆出租车。两个月后,金全新挣够买车的本钱,当时大力反对购车的老乡们也开始纷纷购入出租车。在这些“领头羊”的带动下,西华人拉亲带友,厦门的河南籍出租车司机越来越多。在厦门,他们居住的前埔村也被称为“河南村”。随着厦门出租车司机的不断增加,且买车费用逐渐增加,上个世纪末,有的司机便开始转战广州。当时的广州CBD天河区远没有现在繁华,租金低廉的棠下村理所应当地成为老金等司机的落脚点。“那时候广州的出租车比厦门便宜,十几万一辆,我用那几年在厦门攒的钱,一下子买了14辆车,让俺哥、俺叔、俺同学都来这开车。现在回望,最早来广州的这批出租车司机奠定了当今天河棠下村被称为“河南村”的基础。由于早期定居在棠下的司机多为周口市西华县人,这也奠定了现在棠下村河南周口人居多的现状。为了换班方便,也为了亲朋好友之间能有个照应,后来的河南司机和家人几乎都选择住在棠下村。靠着村里人和亲戚之间互相帮带,久而久之,棠下村就变成了远近闻名的“河南村”。当然,里面还住着很多小孩,但是由于户口限制,这些孩子只能在私立学校上学。星期天放假,爸爸在远方跑出租,孩子们在外面玩耍,妈妈在里面钉珠,玩累了,这些孩子也会跑进屋内替妈妈做些手工。看到最后,不禁在沉思,很多的“广漂”人已经在广州奋斗了十几年甚至更久,且已经在广州结婚生子,而孩子年龄渐渐大了,如果你问这些孩子:“你的老家是哪的?他们会回答你:“我不知道。因为户口的限制,孩子的户口在河南,可是他对河南并不熟悉,说是广州的,可是却不是广州户口!既然还要继续待在广州,为何不直接落户广州,变成新广州人。这样孩子也能在广州读公办学校,小孩从小生活在广州,这样的成长经历自然会影响其对身份的认知。